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德国二战后首现海外永久驻军!千亿欧元军费押注能否赢?
发布日期:2025-06-24 11:57 点击次数:161
比砸钱重整军备更难的,是让整个德国社会做好为“战争准备”的心理建设!在历史上对军事力量高度警惕的国家,重拾征兵制、说服民众为“外国”安全牺牲,正撕裂社会肌理。从大学拒绝军事研究到边境小城的激烈辩论,金钱和武器无法轻易弥合观念鸿沟。当柏林承诺“立陶宛的安全,也是我们的安全”,这句话背后对普通德国人的要求,才是这场最深远转型的真正考验。
钱能填坑,却难拔根:官僚之殇
然而,钱多就能办好事吗?联邦国防军的总司令卡斯滕·布鲁尔将军却泼了盆冷水,坦言朔尔茨那笔专项基金“主要就是用来填补窟窿”的。
前方的路,依旧漫长得令人沮丧。即将汹涌而来的更多预算,目标明确:要让德国重新成为北约里那个可靠的“中流砥柱”,一个能提供实打实常规力量、推动盟友一起行动的角色。
钱要花在刀刃上:优先加强防空能力,补充空空如也的弹药库,以及发展能打得更远更准的打击武器。陆军参谋长阿方斯·迈斯将军急得跳脚,他吼道:“时间至关重要!”他敦促国防工业赶紧进入“大规模生产”模式。
同时,他对那种“过度强调战略自主”,非要自己从零开始研发,而不愿采购国外成熟方案的做法表示担忧。这位将军直言,如果国内供应链掉链子,就该放眼全球,哪个好用买哪个,别再“德国制造”强迫症了。
但钱多,似乎反而让联邦国防军那些“陈年旧疾”暴露得更彻底——比如,那套慢得像蜗牛爬一样的规划和采购体系。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克劳迪娅·梅杰甚至尖锐地指出,钱太容易拿到,反而可能削弱了真正改革的动力。
德国联邦审计署的一份报告措辞严厉,批评军队管理层“头重脚轻”,呼吁“必须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迈斯将军也深有体会地承认,采购流程实在太长了,合同签了,和装备真正送到部队手里,完全是两码事。
最让人诟病的是,德国人总喜欢把事情“过度复杂化”。比如,有人吐槽,为了设计坦克,竟然要考虑“满足孕妇使用”的繁琐要求。这被嘲讽为典型的“过度工程化”。德国工业联合会的马蒂亚斯·瓦赫特无奈地说:“现在就有80%的解决方案,肯定比五年后那个号称100%完美的更好用!”
想想看,德国自己研发的Iris-T防空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大放异彩,证明了实力,可在德国国内,它却还在慢悠悠地测试。新任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利斯,靠着他直来直去的风格,意外地成了德国政坛的“人气王”。他肩负着清除这些路障的重任。
但他真的有耐心,或者说有能力,去撼动那些根深蒂固的官僚体制吗?即便出台了号称能加速采购的新法律,但仅仅在旧系统上“修修补补”,恐怕还是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军装之下,社会肌理的拉扯
然而,比起推倒官僚壁垒,更艰巨的挑战,是让整个德国社会做好为“战争准备”的心理建设。朔尔茨总理在公开场合总是小心翼翼,他担心在这个历史上对军事力量充满警惕的国家,重新撕开疫情期间显现的社会裂痕。那些旧有的思维定式,依然潜伏在角落。
比如,一些大学依然固执地自行禁止接受政府资金进行任何与军事相关的研究。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乌克兰冲突最终以那种“不干不净的停火”收场,那些要求通过外交途径、重拾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呼声,很可能再次抬头,冲淡当前的改革势头。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通过绕开“债务刹车”,德国似乎暂时避开了是“大炮还是黄油”的艰难选择。目前看来,选民们大体上支持政府大把撒钱去重整军备。更微妙、也更积极的变化,体现在公众对军人态度的转变上。
士兵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尊重和善意,正一天天增加。有人甚至激动地说,走在街上被人拦下来表达感谢,“感觉就像在美国一样!”这与过去几十年,在和平红利的光环下,军人形象显得相对边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当德国真正触及恢复征兵制这个敏感议题时,真正的社会考验才将呼啸而至。这项在2011年被画上休止符的制度,如今因为军队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再次被摆上台面。联邦国防军现役人数远低于预设目标,而北约的新要求,可能意味着到2029年还需要额外招募十万人。
尽管当前政府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计划通过强制性的问卷调查来摸底潜在兵源——甚至还在探讨是否需要修宪,将女性纳入征兵范围,同时为重建破旧军营、招募军事教官争取时间——但几乎没人怀疑,强制服役这条路最终恐怕避无可避。
民调显示,大多数德国人支持恢复征兵,尽管在年轻人中,这种支持的声音最小。正如迈斯将军所说,这场辩论,“我百分之百确定,我们一定会进行”。
边境小城的缩影:重武装的社会撕裂
德国内部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在最近东部城镇格尔利茨的一场公开讨论中暴露无遗。这个靠近波兰边境、极右翼和亲俄势力声音格外响亮的地方,成了关于“重新武装”的激烈辩论场。
有人把乌克兰战争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北约扩张,或者痛斥军火商借机发国难财。另一边厢,则有人毫不示弱地反击,质问政府早就该行动了,为什么拖到今天?
前国防官员尼科·兰格,一个长期致力于向公众解释这场变革必要性的人,坦诚这项任务异常艰难,尤其是当你要说服德国民众,去为了“外国”的领土安全而做出牺牲。
梅尔茨总理在维尔纽斯那句“立陶宛的安全,也是我们的安全”——这句话,既是德国对北约集体防卫最直白的承诺,也含蓄地揭示了这场席卷德国的转型,最终将要对每一个普通德国人提出的要求。也许,直到此刻,这句话背后的分量,才真正开始被德国社会缓慢地咀嚼和消化。